我的账户
首页 > 公司动态 > 新中国66年理财变迁——恒创财富帮您细细盘点

新中国66年理财变迁——恒创财富帮您细细盘点

 

l       理财观念的变化

 

五十年代:光荣节俭 消费可耻

 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当家做主,过上了安稳日子。但由于收入低,家家户户过的都是紧日子。那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就是看谁更勤俭节约,借钱过日子是令人耻辱的。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。

 

六十年代:商品短缺、凭票购买

 

60年代后我国进入严重商品短缺时代。为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,各种票证应运而生,老百姓的多少喜怒哀乐都跟一张小小票证相连。要说那时老百姓有什么理财观念,就是用少得可怜的收入,凭票按时按量地买到那点少得可怜的吃穿用品。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消失。

 

七十年代:吃饱肚子、钱存银行

 

从70年代末期开始,老百姓的“革命”热情开始降温,消费欲望逐渐抬头。当时老百姓的理财观念单一,除了维持较低的吃穿用度、填饱肚子外,想尽一切办法在银行存钱,为的是早日买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三大件。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末期才告结束。

 

八十年代:能挣会花,告别贫困

 

从80年代开始,我国改革开放正式启动,从此,中国老百姓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。人们的理财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,勤俭节约让位于能挣会花,最大消费的自行车等三大件让位于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。“花钱买方便”、“时间就是金钱”的观念脱颖而出,鄙视经商变为经商赚钱为荣。

 

九十年代: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

 

进入90年代,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,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水平已经今非昔比。社会商品极大丰富,人民收入迅速提高。特别是随着保值储蓄的取消、利率的连连下调、利息税的征收等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股票、国债、保险、房地产、邮币卡等投资渠道日益增多,使老百姓的消费、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。但是另一方面,由于国企改革、产业结构调整、下岗人员不断增多和国家住房、养老、教育制度的改革,以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等。老百姓的理财观念再次发生变化:量入为出与花明天的钱并存,重视个人资产增值与风险意识同在,盲目消费已成明日黄花,花钱买健康买文化教育之风日盛。

 

2000——2012:投资理财口号轮番演绎、各种理财层出不穷

 

2001年:你不理财,财不理你;

2003年:理财就是钱生钱;

2005年: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;

2006年:理财,从规划人生开始

 

2013开始:得屌丝得天下,互联网金融时代开启

 

2013年,余额宝横空出世,短短数月即成为规模世界第四、中国第一的货币基金,让人们充分见识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威力。

余额宝具有划时代意义,其快速崛起不仅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正式到来,同时带动了国内银行各类“宝宝”的出世;更是改变了国人的理财观念。

对于广大群众而言,他们第一次认识到,理财离他们那么近,门槛那么低,那么方便,而余额宝一度高达6%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也引爆了投资理财界,吸引众多银行存款“搬家”。可以说,余额宝之后,人们的理财意识才正式进入“全民觉醒”的时代。

也正是因为这个划时代的意义,2013年被公认为”互联网金融元年“。

 

·        理财路径的变化

   50年代,节衣缩食,人均存款仅1.6元
  
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号,解放初期,百废待兴,人们虽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,但由于社会经济基础极差,家家户户都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。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,人均存款仅有1.6元。老百姓除了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外,根本谈不上什么积蓄和理财。


  60年代,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
  6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受到重创,商品极度短缺,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,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票据来限制供应。先后发放的各种商品供应票证多达80多种,近200多个票面,几乎将所有的生活品纳入统筹范围。人们收入微薄,几乎没有存款,生活上和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。家家户户最重要的宝贝不是钞票,而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票据。


  70年代,为三大件辛苦好几年
  生活相比60年代有所改善,虽然依旧是凭票供应,但凭借精打细算生活也渐渐有了富余。那时银行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,而1978年全国人均存款也仅为21元。随着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开始崭露,理财观念也在逐渐萌生,除了维持较低的吃穿需求,开始努力存款了

  
  80年代,迷茫中理财渠道逐渐拓宽
  国门打开,邓小平的一句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吹响了人们追求富裕生活的号角,个体户万元户被人们迅速接受。那时基本的理财工具也只是定期存款和带有任务意义的国库券。由于利息在6%-8%以上,存款的收益还是可观的,这也成为当时唯一的个人财富增值计划。


  90年代,股民,唤起全民理财意识
  国内经济快速发展,人们的手头结余迅速增多,已不再是单纯的依靠固定工资了,投资的概念随着股市的出现被人们接受和追捧。与此同时,从单位分房到自己花钱买房,彻底启动了人们自己投资理财的意识。这时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也第一次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。而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渐渐显现,炒股、炒楼、炒邮票等等被部分掌握先机的人们运用着,居民金融资产规模也初步形成。


  2000年代,理财方式多样化
  进入新世纪,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,“理财”成为百姓生活最重要的部分。从最初单一的银行存款,扩展到如今股票、基金、黄金、债券、外汇、收藏品、信用卡、信托等多样化的理财方式。

 

  2010年代,互联网金融理财异军突起,颠覆一切

 

  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,为应对持续的经济下行,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,通胀高企。在这种背景下,老百姓的钱放在银行越来越”不划算“,银行存款利率跑不过CPI,更跑不过房价增长速度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。人们对于更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追求与国内理财产品门槛较高、股市不景气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。人们迫切地寻找低门槛、高收益的理财渠道。

    2013年前,银行存款开始搬家,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“宝宝”产品分流了银行资金。

    2014年,“宝宝”们开始失宠,P2P异军突起,光彩夺目!

    2015年,国内一线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谋求线上线下理财齐头并进,争夺客户资源,传统银行的优势正在消失。互联网分期、互联网基金、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陆续登场。在互联网金融产品较高收益、低门槛、便捷等优势的吸引下,广大老百姓纷纷取出银行存款转投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。

   

   一线城市的老百姓,更少把钱存银行,更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——他们赚的钱越来越多,与其他观念落后地方的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!

 

    2015年10月,恒创财富理财产品横空出世!

  你拒绝理财的同时,将是自己选择承受财富缩水的风险。